中國石油大學(華東)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,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為牽引動力,圍繞專業布局、課程建設、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,推動教育鏈、人才鏈與產業鏈、創新鏈的有機銜接、深度融合,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。
優化專業布局,適“新”而動。瞄準國家能源領域重大戰略和新興能源領域產業業態,對標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,以“四新”建設為引領主動優化專業布局,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與新興技術、產業發展的適配度,努力構建能源特色鮮明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。積極謀劃1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,重點布局碳儲科學與工程、儲能科學與工程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、智能制造工程等專業,覆蓋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化工、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,加快培養國家緊缺人才。適應我國能源領域涉外法治人才需求,積極推進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建設,深化法學與能源學科的交叉融合,構建“法律+能源”課程體系,積極開展“法律+能源”復合型人才培養,大力培養面向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。強化基礎學科建設,以優勢學科為支撐,匯聚名師團隊、高端平臺等資源,著力推進油氣地學、化學兩個基礎學科拔尖基地建設,打造能源特色鮮明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體系。大力推動學科交叉融合,以“雙一流”學科建設為牽引,開展“石油工程—工程管理”雙學士學位項目建設,聚焦前沿技術領域,開設量子信息、智能油氣工程、碳中和與能源系統管理、AI機器人等14個微專業,培養跨學科融通、多能力兼備的新時代復合型創新人才。
強化課程建設,提“質”升級。全面啟動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,強化五育并舉,推進大類培養、通專融合、本研貫通、國際交流,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。全面推進“大思政課”建設,將能源強國、綠色低碳、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課程,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。推進大類培養,拓寬培養口徑,強化基礎課建設與改革,提升課程的高階性、創新性、挑戰度,筑牢成長基礎。注重通專融合,凝練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核心素養,重構“人文藝術與文化傳承、哲學與現代社會文明、科學精神與工程素養、全球視野與思維表達、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”五大通識核心課程模塊,提升學生的學習力、思辨力、行動力、堅忍力和可持續競爭力。加強一流課程建設,以44門國家級一流課程為牽引,構建“國家—省—學?!比壗ㄔO體系,全面提升課程建設水平。結合行業產業發展需求,優化課程體系,以專業知識圖譜建設為抓手推動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整合、更新、重構,強化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專業深度融合,建設60余門體現產業數字化升級的“人工智能+”、產教融合等特色課程。加強實踐教學資源建設,建立實驗項目與畢業要求支撐矩陣,構建以探究性、綜合性實驗為主的實驗教學體系,推進項目式學習,建設130余門項目式課程,強化復雜問題解決、高階創新思維等能力的培養。設置國際教育必修學分,近3年累計邀請4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、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來校開設國際課程326門,舉辦國際教育周、國際組織訓練營等活動,不斷提升國際化教育水平。實施精品教材培優行動,編制教材建設五年規劃,重點建設130余部相關專業核心教材,與出版社共建“高校教材建設基地”,推進數字化新形態教材建設。
深化培養改革,聚“力”創新。加強組織協同,匯聚學校、企業、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力量,強化產教融合、科教融匯,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,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。重點圍繞碳達峰碳中和、能源安全保障與綠色低碳轉型等國家重大戰略,持續深化與能源行業龍頭企業在聯合人才培養、高端科研任務、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多領域、全方位、多形式的合作,開展針對性人才培養、強化針對性科技創新、促進針對性成果轉化。聚焦未來能源科技綠色低碳、智能化變革方向,建設能源未來技術學院,圍繞能源勘探開發未來可能產生的變革性技術,加強學科交叉融合,著力培養具備卓越創新想象力、跨界融合力、前瞻判斷力、全球勝任力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。聚焦山東省“新舊動能轉換”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,布局建設高端化工與能源材料、高端油氣裝備智能制造、智能感知與儀器裝備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一批現代產業學院,聘請企業導師229人,通過校企聯合共建專業、教師隊伍、課程教材、聯合實踐平臺,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,培養引領產業發展的卓越工程師。加強拔尖人才培養特區建設,依托優勢學科建立本研一體化貫通培養模式,構建本碩博縱向貫通、多學科相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。深化產教融合,實施“早進實驗室、早進課題組、早進團隊”為主要內容的“三進計劃”,組建210個教授領銜、936名教師參與的科研團隊,推動高層次人才投身本科教育教學,以大平臺、大項目為依托在前沿技術、前沿領域中沉浸式育人,促進教學與科研形成有效互動,不斷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